你的位置:搞钱路子一天两万挣2000的方法 > 新闻动态 > 解放战争早期为啥不打精锐?泗县就是教训,22个团啃不动2个团
泗县,1946年的夏天。
解放战争正酣,这小城却上演了一出让人啼笑皆非的“大戏”。
陈毅将军,带着22个团,气势汹汹地奔着城里桂系的两个团去了。
目标明确:吃干抹净!
结果嘛…三天三夜,城没啃下来,自己倒折损了两千多人,连棺材板都差点不够用。
这场仗,打得着实尴尬。
为啥?
兵力对比如此悬殊,按说应该是手到擒来啊。
可偏偏,就像拿着22把菜刀去切一块开了“金钟罩铁布衫”的五花肉,刀卷刃了,肉还没切开。
这就好比什么呢?
你拿着小学奥数题的思路去解高考数学题,结果可想而知。
表面看,数字是优势,实际上,完全不对等。
对面的桂系,可不是吃素的。
人家是老牌劲旅,士兵个个经验丰富,军官战术精湛,防守更是滴水不漏。
泗县城高墙厚,碉堡密布,再加上连日暴雨,简直就是个铁王八,无从下口。
咱们这边呢,有点像初生牛犊不怕虎,或者说是“一力降十会”想当然了。
以为人多力量大,一股脑地往上冲,结果撞了个头破血流。
北门一度破了,战士们也冲进去了,却陷入了敌人交叉火力的包围圈,后续部队上不去,里应外合没搞成,反倒成了瓮中之鳖。
陈毅将军,那也是身经百战的主,一看这架势不对,赶紧调兵遣将,甚至亲自指挥夜袭西门。
然而,还是不行,就像用牙签撬保险箱,根本撬不动。
最后,只能无奈地鸣金收兵,承认失败。
泗县之战,成了解放战争初期一个经典的“反面教材”。
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:打仗不能光看数字,更要看质量。
就好比做生意,不能只看营业额,还得看利润率。
否则,流水做得再大,也可能亏得底裤都没了。
当时,国共两党实力对比悬殊,国民党兵多将广,装备精良,还有美国撑腰。
解放军呢,家底薄,装备差,弹药都得省着用。
这种情况下,硬碰硬肯定不行,得“田忌赛马”,用自己的优势去打对方的劣势。
毛泽东主席早就看透了这一点,他反复强调“避实击虚”,意思就是:柿子要挑软的捏。
专打那些孤立无援、装备落后的杂牌军和地方保安部队,就像打游击战一样,积小胜为大胜。
很多战役,比如定陶战役、上党战役,都是这么打的,效率高,风险低,还能练兵。
但有些将领,难免有点心急,想打个漂亮仗,露个脸。
对此,毛主席总是劝他们:“敌强我弱,打不得。” 这不是胆小,而是战略上的深谋远虑。
泗县之战后,大家总算明白了这个道理。
陈毅将军也主动承担了责任,说:“责任在我,不在你们。” 这可不是简单的甩锅,而是一种担当,一种对教训的深刻反思。
后来,粟裕将军在苏中七战七捷,就完美地诠释了“避实击虚”的精髓。
他用八个旅,打了国民党六个旅,而且没跟“美械部队”硬碰硬,而是用“围点打援”,各个击破。
这才是打仗的正确姿势:吃肉不啃骨头,打敌不打硬。
从此以后,“集中兵力,各个歼灭敌人”成了解放军的作战圭臬。
后来的莱芜战役、孟良崮战役、宿北战役,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打的,屡试不爽。
所以,泗县之战虽然失败了,但却给解放军上了一堂价值连城的课。
它告诉我们,蛮干是不行的,得动脑子,得讲策略。
有时候,以退为进,才能最终赢得胜利。
胜败乃兵家常事,关键在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。
Powered by 搞钱路子一天两万挣2000的方法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